【一流本科建设进行时】从“金课”到“金师”,做有益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建筑师!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学生记者 朱涵煜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21

受访者供图

立夏后的徐汇校区,枝头凝翠,青春河在流经陇上书店时慢了下来,似乎在驻足欣赏这一独特又美丽的建筑。作为华理的“网红”打卡点之一,陇上书店 外观犹如一个白色极简的盒子,在夜晚会有暖黄的灯光从玻璃中透射出来,灯塔一般照亮莘莘学子的心。而当阳光洒下,在其旁边的晨园好似一个“世外桃源”,又像一个充斥着艺术气息的开放美术馆,吸引了过往师生的目光。这几栋怀旧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浪漫融合的建筑改造设计者,就是华理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尹舜老师。

尹舜曾师从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教授,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拥有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开阔的学术视野。尹老师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理念创新的建筑师,也是一位有温度、有情怀的“金师”,2022年7月29日,他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赛道中斩获一等奖。近期,又先后荣获华东理工大学第八届青年英才校长奖、2022年度“青年五四奖章”。

“AI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授课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在一线做设计,才能体会到整个社会变革以及对我们设计学科的需求与发展。而建筑师的身份也让我跳出舒适圈,促使我在专业方面要不断进步。”建筑师和高校教师的“多面体”身份,让尹舜对建筑设计和课堂授课都有独到的体悟。


打造有滋有味的“金课”

尹舜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力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他认为,“之前的教学会强调老师要讲得好,要多讲;而教学创新则是将中心转移到课程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是可以随时发问的。如果他们不发问的话,我也会经常停顿下来,主动去问他们‘为什么’‘你有什么看法’。我也很喜欢去问他们一些跨学科、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他说。

尹舜讲授的“建筑初步”课程就秉承着这一育人理念,注重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创新“自组织”教学模式,借助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让传统教学中不可见的协作,转化为可见的设计成果。“我设计了一个‘虚拟社区’的机制,将班级同学分成四个社区,每个社区都会有他们的‘区长’和‘副区长’来指挥整个社区的营造。”通过建立这样的“虚拟社区自治机制”,同学们的学习潜力和组队互助的热情都被充分激发出来。“尹老师指导我们借助sketch up和enscape的协作功能,与同学一起共建自己的虚拟社区。通过这门课程,我逐渐对建筑及建筑设计产生了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建筑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一定需要联系日常生活。”张世远同学说。

同时,尹舜还是一位精于授课“艺术”的老师。他通过“项目式PBL和小组式TBL”教学的融合,形成多维激励营造互助互进的学习氛围,将其打造成“新文科”建设中的“金课”,探索让设计走向生活的“真实建造”实践,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设计的魅力与价值。在课堂任务的布置中,尹舜也强调良性竞争的重要性,“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调动同学们互相竞争的积极性,各组也可以选出负责的组长进行统筹安排。”他还鼓励各组使用虚拟漫游的VR手段去代替传统的评图方式,最后让大家将设计过程和成果制作成视频,并吸收当下互联网主流的传播方式,从而将“为人民设计”的理念传播出去,让同学们在保持积极性、收获乐趣的同时也学习到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尹舜深入研究当下设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拘泥于现有成果,不断更新设计技能,成为精于“技术”的“金师”。


校园“环境美育”打开思维的墙

在课堂教学之外,尹舜也结合校园环境改造开展美育,他着眼于国家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需求问题,带领同学们在真实项目中进行专业设计实践。2019年至2020年,他带领同学们完成了对徐汇校区内的晨园和陇上书店的改造设计,这些建在校园中的作品也成为“空间”的活教材。

去年11月,尹舜带着对“环境美育”的思考,走上了TED的演讲台。在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交流”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和师生间交流一样,他认为校园建筑也需要“交流”,科学和艺术会在知识的顶峰相遇,要培养具有交叉视野的人才,校园建筑也需要处在融合的氛围之中,不能相互孤立。

在带领同学们改造晨园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要帮艺术学院争取更多的教室,而是希望把空间变成校园美育的一个介质。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打开墙。”原本晨园外层的墙是非常封闭的实体,但打开后,“我们在下面植入了一个柔软的、透明的泡泡,这个泡泡被压成了一个曲线的形态。在这里,我们就把它变成一个无墙的美术馆,艺术学院的一些美育就可以通过泡泡向外渗透到整个学校的美育环境当中。”打开思维的墙,打开互动的窗,只有自由的空间才能造就自由的人,通过校园环境的融合来促进学科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这便是尹舜对校园“环境美育”的独到见解。

“我们希望通过半透明的界面消解晨园的封闭感,这让我认识到教学空间也可以像艺术馆一样充满艺术的气息,学会了做设计要打破常规,赋予意义。”一起参与完成晨园改造设计的卢欣和同学十分感恩这段独特的经历,尹老师的悉心指导让她熟悉并参与了建筑如何从方案到实际落地的全过程,对她毕业后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陇上书店的改造设计也是一样,尹舜希望在保留原建筑的前提下,通过轻微的调整去平衡其功能与形式。他们用了一种U形玻璃的材料,把传统的“墙”变得透明且发光,使其成为人与校园的互动装置。这种“透明”也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有力助推剂。“可能在这儿喝了 3 杯咖啡之后,你就变成社牛了。因为你看到大家之后,你就不好意思不打招呼,对吧?你的交流就发生了。”正是这种小小的改造,用设计的力量去打开了校园中有形或无形的墙,从而造就了更多思维的火花,促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想的产生。

2021年,尹舜为SUSAS上海公共艺术季临港展区设计的“骑行驿站”,参加了“2022中国设计大展”,被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在我们国家,建筑设计是非常鲜明的,要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所以,不管是做哪个类型的公共建筑设计都需要从城市、场地、文化角度去思考,如何能为大多数的人群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建筑会陪伴我们至少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建筑设计之于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而尹舜的每一次设计,都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场景。


培养学生从“从游”到“畅游”

在教学与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尹舜一直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来鼓励学生自主钻研、获取知识。“这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的重要筛选过程,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大家在互相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他说。

“目前设计行业的变革如同航行中经历风浪,老师只有自己在海里游过泳,呛过水,经过风浪,才能告诉同学们如何不呛水,如何在风浪中幸存。”作为一名一线建筑设计师,尹舜也亲身实践,希望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学生,让同学们可以“少走弯路”。谈到当今我国建筑设计现状,他提到现在的设计正转化成更适应我们国家现状的形式和特征,建筑设计从本体而更加面向社会,转向为可以为大多数人创造美好生活。“我刚开始教学的前几年,在材料与构造课当中会更多地和同学们讲基础的构造与结构知识。但随着这两年社会行业发展变革,我会更多地倾向于让同学们去了解低碳绿色设计,因为这是亟需思考和应用的,而传统的基础知识则可以在工作后通过实践快速熟悉。”

半年前,尹舜带领大二同学参加“我为乡村种风景”竞赛。“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最努力的小组会和我讨论到晚上12点,我只要提出建议,他们就会积极改进,进取心非常高,最后他们也拿到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今年给大一同学上课时,有同学向他提出要参加“种风景”竞赛,他耐心跟同学解释等大二知识储备更丰富了再参加会更合适。

“同学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真的很触动我。”提到自己的学生,尹舜语气里是满满的欣慰和骄傲。

“我非常享受看着同学们成长的过程。在他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会认真地教他们建筑设计的知识,帮他们建立设计的理想,然后他们在高年级或者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就会展现很棒的设计能力,我会看到种下的种子发芽、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个过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关于未来,尹舜也希望自己能越来越好地促进这一“种子成长”闭环的形成。“只有把同学们教好,教学相长,我们老师的设计能力也会提升,整个社会的设计才会变得更美好!”

从打造“金课”到成为精于授课“艺术”和“技术”的“金师”,同时也是注重校园“环境美育”,致力于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建筑设计师,尹舜用认真的态度、创新的理念、饱满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将这种积极的态度传递给身边的学生,希望用建筑的力量来创造氛围、不断育人。

发布时间:2023-05-22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