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新征程 新奋斗丨杨孟平:把AI+教育带回大凉山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刘秦春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从落后的大凉山农村到繁华的大上海,从没接触过电脑到保送人工智能硕博连读,从走出大山到再次回到大山,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杨孟平用劝学推动发展,以扶智助力扶贫,为家乡控辍保学和教育扶贫贡献力量。未来,他还打算把AI+教育带回大凉山,助力乡村振兴。

自助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杨孟平出生在四川省大凉山的一个贫困山村,那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离最近的学校要两小时路程,离县城高中则更远。而山里的矿业资源却是近利,杨孟平从小目睹着村里很多人为了后者放弃前者,早早就选择辍学。

“路再远,读书是前途,矿再近,不能背一辈子。”杨孟平深受父亲这句话的影响,一直喜爱读书,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勤奋刻苦,努力学习。

2015年,杨孟平通过不断努力,成为了华理计算机专业的一名新生,初到学校时他对电脑一无所知,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却早已学会了编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学习都很吃力。”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他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排名专业前列,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奖学金等。

读书期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杨孟平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家教、实习等兼职,上大学后就没有问父母要生活费,偶尔还会给家人添置衣物。

本科毕业后,杨孟平获得了免试直升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刚开始他可能基础稍微有点薄弱,后来慢慢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奋图强,在学习上面非常刻苦,”杨孟平在学术上的刻苦及取得的成果给他的导师,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喆留下了深刻印象,“孟云自己在努力夯实基础,而且能够沉淀下来。我感觉他特别能静下来,而读博士就是要静下来的。”

2018年,杨孟平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20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真正通过自助实现了较大的个人成长。

饮水思源,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与家乡的贫穷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孟平深刻地认识到,家乡迫切需要改变,“家乡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来自大山的孩子,需要有人担起责任,鼓励他们坚持学业,走出大山。”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影响更多的人。

助人  回到大山,以扶智助力扶贫 

杨孟平曾踏着泥泞走向学校,也曾在暗光下打开书本。对他这样出生在深山的孩子而言,读书是黑暗中的一线曙光。然而,他的家乡仍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很多孩子辍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2015年开始,杨孟平每年返乡都会回乡做扶智劝学的社会实践,自发组织周围同学回访,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大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助人自助,我希望让家乡的孩子们在这些帮助下形成一股能够改变自己也影响他人的力量,让这种精神能够一直延续下去。”杨孟平的劝学归途还被新华社全程直播报道三天三夜,受到广泛关注,累计300万余人观看。这更让他相信,只要坚持从小群体影响到大群体,一定能够把尊重知识和追求知识的思想传播得更远。

2019年,杨孟平带着学校“心灯”实践团队,一行12名本硕博成员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的支持,带着VR一体机、无人机、智能车等先进设备,跨越2220公里,攀爬2500多级钢梯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悬崖村”,通过8门科技课程的覆盖,以科技为“芯”,照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

“收获知识,收获科学!”悬崖村的一个小朋友用力在纸条上这样写道,杨孟平注意到那张纸后面书写的印迹格外突出,这让他深受触动。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利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智博是“心灯”实践团队的一员,和杨孟平一起去到悬崖村,爬上钢架梯,走进村子里,那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大山里的艰苦条件,“之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地方”。杨孟平在宣讲时说的“如果总有人能成功,那么我那么努力,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杨孟平曾在山脚下遇到七岁和五岁的两个小孩,大的那个孩子用烧过的木棍教五岁小孩写自己的名字,他看到之后把自己身上仅有的笔和纸都送给了他们,还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认真读书、思考的的种子。七年的时间里,杨孟平就像这样走过7个村庄,深入十余所学校,累计影响了2000多名学生,先后鼓励20余名辍学学生回到校园继续读书。

新征程  奋斗,AI+教育+大凉山 

杨孟平特别提到一点,他的劝学并不是单纯鼓励读书,而是鼓励更多孩子懂得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掌握技能,学会动脑、动心和动手。就像他自己,想要做个清醒的人,向内生长。  

劝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杨孟平投身科研报国的热情,他下定决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硕博期间,他不断钻研,以专业第一的排名获得各类奖学金,并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均为专业首次有学生发表,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论文7篇,录用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知识无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更新日益迅速,而家乡的信息科学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希望继续努力,学成后,继续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起毕业后的打算,杨孟平告诉记者,他将会继续在研究领域走深走实,实现学术和科研上的更好突破。另外就是想把AI和教育结合起来带回家乡,帮助家乡的孩子全面认识信息技术,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理,不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谈到未来,杨孟平表示,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他将继续以学识助力乡村振兴,用行动建设美丽家乡,把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学习上,落实到工作生活中,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将爱国精神转化为爱国之行、报国之志,为祖国和家乡发光发热。

原文来源: 青年报·青春上海  |  发表时间:2023-04-16  | 作者:刘秦春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