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建设高质量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创新型工程教育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查建国 陈炼 马晓娜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219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马晓娜)11月18日,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创新型工程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建设高质量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共16个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论坛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玲主持。

建设高质量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创新型工程教育论坛”会议现场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不断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阎海峰表示,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华东理工大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全面工程教育”,系统性开展绿色工程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路径,开展跨学院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桑标提出,华东理工大学以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不断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上海市和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去年,上海市教科院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一年多来,双方共同参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专题研究工作,共同培养研究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期望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取得更多更丰硕的成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致辞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周玲主持论坛开幕式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瞿振元教授作了题为“治理体系建设与教育方针的实施”的报告。他认为,我们要充分认识依法治理、依法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性;落实教育方针的依靠力量、主体力量是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适合的治理体系和强大的治理能力,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依法治理、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学术底气。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在“数字化应用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报告中,分享了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走势,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数字化面临的动力、机制及挑战,比如数字化动力、数字化治理机制、数字化素质缺乏等,提出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可能路径。

桑标在“高校评价改革——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报告中提出,“双一流”建设及监测评价是国家战略。他表示,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的探索与实践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就是鼓励多样化发展,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满足不同需求的高等教育格局,要把人才培养类型作为高校分类评价的逻辑起点。

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中心执行主任张珏教授以“关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学习体会与思考”为主题,分享了关于现代化的研究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设计与实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与重点等。他表示,为应用和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把握三个维度和六个特征,相对于高收入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也遵循教育超前经济的规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与信息管理处处长李伟涛教授作了题为“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长三角的监测”报告,提出教育事业现代化需要教育治理现代化,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是区域教育治理的一项首创性制度创新;在科技、教育与人才统筹布局新背景下,需加强复合型指标开发与应用,以监测驱动制度创新,努力实现基于监测的改进。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以评价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他认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推动评价导向回归大学本位,“双一流”评价中典型案例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要重点关注质量和贡献,规范案例撰写和遴选。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以“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为题,回顾了高等教育的“放管服”改革,从加强学校内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与审计、强化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孙艳丽以“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治理研究——基于文化测量视角”分享了她从七个维度进行的团队文化满意度调查结果。

会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中奎博士和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范惠明分别以“教育治理的国际经验:以OECD对SDG4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为例”和“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中高校参与水平研究”为题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创新型工程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以“新工科与新范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和思考”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体会,提出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深刻变革。他表示,天津大学新工科方案以产品开发过程引导课程变革,试点建立多学科培养平台课程体系;在数字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有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定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做了题为“全面工程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报告,提出工业化转型要工程教育先行,工程教育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实施“全面工程教育”,即全过程、全包容、全民众的工程教育理念;全面工程教育理念是动态、发展的;全面工程教育不是发散的教育,需要依靠教学法的创新实现其理念内涵,它强调通识性、实践性、创新性,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雷庆教授在“深入推进微观层面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报告中,介绍了针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应是一门课程、几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甚至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改革。他认为,工程教育的微改革,传统的路径从上至下,有利有弊。工程教育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专业教育研究人员和工科教师要加强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杨颉教授以“学在交大:让每个学生更优秀”为主题,介绍了上海交大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提出把好入学关、夯实基础关,战胜心理关,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要调整布局新专业,“大交叉”拓宽发展潜力,分级教学夯实基础,“大课程”重塑一流金课,“大质保”落实以学生为中心。

周玲的报告题目是“工程报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她从国际竞争和行业转型发展急需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创新型工程人才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重点分享了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年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经验。她认为,70年来,学校始终坚守工程报国使命,坚持道器合一、产教协同的培养路径,以理念引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推进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在工程教育理念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数字化赋能工程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董秀华以“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文科生的观察与思考”为题,从工程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等方面分享了研究成果。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方针落实、监测评估标准与规范战略、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驱动,以及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创新型工程教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原文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22-12-01  | 作者:查建国 陈炼 马晓娜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