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华理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文轩   |摄影:   |编辑:   |浏览量:1146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华东理工大学组织广大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广大师生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欢欣鼓舞,对党的二十大描绘的未来发展宏伟蓝图倍感振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强调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躬逢这一伟大的时代,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学校党委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轩福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倍增干劲。华东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新生态,以有组织科研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化学化工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沈志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作出了新部署。作为高校纪委书记,我将站在“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当好“领头雁”做好“排头兵”,把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带领校纪委协助校党委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开展,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建设;坚持严的主基调,聚焦监督职责,持续做细做实政治监督、日常监督,持续精准规范执纪问责,持续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监督体系,持续用好巡视巡察利器,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持续深化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以高质量监督保障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保驾护航。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确立的奋斗目标和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胸怀“两个大局”,立德树人,知难而上,迎难而上,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聚焦“国之大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欧洲科学院院士、民盟华东理工大学委主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金龙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新战略,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大政方针。新征程上,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坚定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坚守人民至上这一立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的时代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研究生院院长杜文莉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按照“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要求,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墨子”通讯、“北斗”组网、“C919”翱翔蓝天、“新冠疫苗”投产使用……这些闪亮的名字背后,凝结着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今天,作为国家人才培育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正在为我国高端人才蓄水池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生力量。作为高校育人一线的党员教师,我们必须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国家强的发展新目标。

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唐颂超教授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深感振奋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为高校一线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把教育教学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要将德育内涵和育人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上好“大思政课”,不负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首批申城“教育世家”获奖家庭成员、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庄启昕教授表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高校教师,要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四个面向”为引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力量。

第十三届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刘海峰教授表示,过去10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众多历史性成就,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双碳”目标任重道远,迫切需要重大的科技创新突破来支撑。作为高校能源化工领域的教育科技工作者,我要努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勇于创新,潜心研究,通过变革性技术突破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资源化利用。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将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坚持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传统,认真履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宣传典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教务处副处长徐志珍教授表示, 聆听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内心非常激动,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私奉献,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获得者、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钮月萍教授表示,党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过程中,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了全体人民,日益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可以说,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道路上实现了行稳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将继续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懈努力。

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第三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联反所党支部书记段学志表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密切关注大会进程,被党和国家各项成就感动,为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深感自豪,更加坚定了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要坚持“强国复兴有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国家“杰青”、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马骧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于泰山。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我们要坚守岗位底色、突出华理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要发挥实干、苦干、创新干的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始终坚守育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勇毅前行,不负韶华。

国家“杰青”、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琴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深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高校更应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加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科技工作接班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优青”、商学院邵帅教授表示,教育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尽快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向纵深推进,制定与完善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应该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要开展义务教育帮扶行动,推动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化与多样化发展,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生力量。另一方面,需要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瞻性地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人才高地,从而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定点帮扶寻甸前线工作临时党支部书记饶志雄老师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人深受鼓舞,我们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将做好时代的答卷人,答好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合格卷”,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育卷”,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李小平老师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寻常、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持了国家安全稳定的大局。面对国内许多长期需要解决的难题与问题,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念,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四亿的人口大国,要始终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代代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好中国的路,才能办好中国的事。

数学学院团委书记李莹老师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在各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我将深刻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系在一起,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力量。

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陈琦表示,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在进步、经济在飞速发展,很多曾经贫困的地区都已经脱贫,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越发完善,给我们很多的便利。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也感受到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和科研的大力支持,这给了青年教师很大的信心,让我们能够安心地为教育和科研努力奋斗。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杨孟平表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新征程和新起点,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要怀揣科研报国理想,开拓创新,勇立潮头,敢于挑战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做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强国的奋进者、开拓者和贡献者。作为一名大山走出的学子,我会牢记党和国家的培养和期望,聚焦家乡发展,结合自身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心怀长远、勤奋求实,做推动家乡技术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建设者和攻坚者。

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毕业生黄钦威表示,十年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对教育也有了更加强烈的期待。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青年党员,到云南寻甸支教两个月以来,我们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始终牢记“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以红色教育为纽带、以科普教育为基础,持续探索完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用青春和热血在红土地上培育出一簇簇灿烂的“格桑花”。

2021年度上海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获得者、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煜桐表示,作为新时代民生政策哺育下的人文社科类学子,我们是时代变革的见证人,更是时代发展的受益者。在未来,我将始终秉持人文关怀、回应时代命题,以青春赴使命,以志愿写担当,将专业学习的脚步奋进在祖国建设需求和服务人民的进程中,深入社会治理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阮浩然表示,作为一名在校理工科学生,我感触最深的是党中央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的重视。知识是创造力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近在眼前,为了适应新时代机械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学的许多课程也与时俱进,将课程知识与时代背景结合,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每一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发布时间:2022-10-16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