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上海:社区规划有了导则,“提建议的人”变为“参与治理者”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王嘉旖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绿色草坪辅以莹莹灯火,开阔的落地窗播散社区咖啡馆的馥郁香气。深嵌新华路街道的全市首个社区营造中心,暖意十足的空间内,居民化身主理人,“包圆”咖啡馆、社区游戏等种种自治活动,自然吸引来一批拥趸。

社区规划在上海基层探索已数年,基于实践,今天市民政局向全市社区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简称《导则》)。社区地图、社区提案……《导则》中的一串新名词都能在这社区营造中心觅得踪影。

“这是一套凝结了许多实战经验的‘百科全书’和‘工具书’,以科学高效的方式动员居民、唤醒参与意识、梳理社区需求,最终达成自治共治的目标,”与会专家这样解读。

搭建平台,“吐槽者”变为“参与治理者”

社区参与,如何动员是第一道难关。特别是对年轻社区工作者来说,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打开工作局面?

《导则》中亮出的第一个工具箱就是“社区吐槽大会”。《导则》主要起草人之一,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有财说:社区里总有“爱提建议的人”。别人眼中的“刺头”,恰恰是最有改变社区意愿的一群人。如能善加引导,他们也最有可能成为积极行动者,参与社区治理。

“这就需要创造一个平台,加速他们的身份转换。”唐有财认为,吐槽大会不仅能成为居民诉求的“出口”,也能成为需求意见的“入口”。他解释说,吐槽的过程,不是纯倒苦水,而是要在过程中引导居民形成主人翁意识。“当他们意识到这是‘我的社区’,个体与社区的链接也顺利形成。”

走街行动,“走”出新型社区关系

需求有了,更关键的还是落地。

《导则》中提及的一个概念颇有趣——“走街”。即:居民代表同社区规划师一起,在一圈圈行走中,对社区的动线、功能、景观等进行全面勘探,并结合社区资源分析、遴选出需要规划的点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多年实践探索的社区花园,其中也涉及到社区新空间的寻觅、打造。“营造新空间的过程,也是营造新关系的过程。”在他看来,从城市规划到社区规划,改变的不仅是空间尺度比例,更放大了居民的参与性。

他注意到,《导则》中有一张社区工作者“拿来即用”的社区基础信息调研表。这张表格将社区资源逐一量化,“以具象量表的方式呈现,就像为社区进行了‘全面体检’,”他认为,这类以实用为导向的社区治理工具,让人民的金点子不再停留于圆桌会上,更落地成为可感可治的点滴改变,也在过程中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现场同步启动“美好家园行动者”项目,面向全市居民征集基于实际需求的社区梦想,并推动更多金点子在社区落地为金果子,预计将惠及超10万社区居民。

原文来源: 文汇APP  |  发表时间:2022-09-16  | 作者:王嘉旖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