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进】这位华理学子被《人民日报》点赞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华讯社记者朱涵煜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浏览量:1859

受访者提供

在《人民日报》刊登的《2020-2021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上,我校机动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2018级本科生张钰炯,从6万名本专科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脱颖而出,作为全国100名优秀学生代表荣登该名录。

从科研竞赛“萌新”,到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再到成为带领团队,不断在科创路上前行的“领头雁”,张钰炯始终坚信所学应与实践相结合,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需求当中。


做青春闪耀的求知者

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华东理工大学优秀奖学金特等奖、张家港创新奖学金特等奖,荣获2021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并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EI论文,申请4项专利(一作2项)……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张钰炯对专业的热爱,以及无数个日夜的勤奋刻苦、精益求精。

在学习新知、创新实践、挑战与攀登的路上,张钰炯一直致力于探索与超越。

不仅是专业课程的佼佼者,张钰炯在其他领域同样成绩斐然。他注重外语读写能力的锻炼,一次性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良好的外文读写能力让他能更顺畅地查阅外文文献,汲取国际前沿的理论和实验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他选修了计算机系的操作系统、机器学习、pytorch框架等课程,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的数理基础扎实,数学类课程和大学物理的成绩均在95分以上,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并利用周末辅修数学专业,掌握了MATLAB软件,对信号分析与处理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

如何做到学习、科创与生活三方面的统筹兼顾?张钰炯的答案是: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在张钰炯看来,专业学习是第一位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学习一些科创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张钰炯在自己负责的“大创”项目“智能餐桌清理机器人”的推进过程中,就利用假期学习了计算机视觉等知识,并将其应用到项目中,实现了对餐具的智能识别与分类。


做理论实践结合的科创人

怀揣着“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理念,张钰炯在生活中也注重观察,善于从日常中汲取灵感。“智能餐桌清理机器人”这个项目的构想,就来源于他的亲身体验。

假期在餐馆工作时,清理碗碟餐具、擦干净桌子、送到厨房清洗这套流程,让张钰炯感到有些枯燥。于是,他就想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研制一个能替代人工来清理餐桌的机器人。这个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郭慧的认可,在进一步构想与设计后,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创”项目。

作为“智能餐桌清理机器人”项目的负责人,张钰炯全程参与模型设计、样机试制、编程控制、专利撰写等工作,带领团队不断尝试与优化。项目最终获得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互联网+”校赛特等奖和市赛铜奖的好成绩。基于此项目,张钰炯也作为第一完成人,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已公开)、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

目前,餐桌机器人的第二代样机已在多个餐厅进行实地试验,其具有识别不同餐具并进行分类的机器视觉系统,为后续“无人服务”“智慧餐饮”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思路。张钰炯说:“这个机器人真正应用于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团队提出的方案,希望能成为未来智慧餐饮的一种可能。”


做迎难而上的探索者

截至目前,张钰炯已经参与了3个项目,参加了多个竞赛,获得多个奖项。提及自己的科创经历,张钰炯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第一次参与的项目“高塔救援机器人”。

在这个项目里,团队需要做一个可平地行走、直壁攀爬、有抓取能力的机器人,最关键的困难是直壁攀爬,在能吸附于墙面的同时,还要兼顾速度与稳定性。

“那时我和队友在单片机、编程、硬件方面基本都是‘小白’,‘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学’就是当时的真实体会。”由于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缺乏,张钰炯和队友们走了很多弯路,“即使有好的想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非常困难,经常绕了一大圈才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经过高效学习与不断探索实践,加上老师、学长学姐们的热心帮助,最终,一个个困难都迎刃而解。“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利用所学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仅带来了学习的动力,也收获了科创的快乐。”

在开展“智能餐桌清理机器人”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团队同样遇到了不少困难。“最大的障碍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经常调侃说是‘玄学’。”比如,在机器人伸缩结构的制作上,材料都已准备就绪,但装配之后,导轨和滑块的运动远没有设想得那么流畅,原先以为只需要拧拧螺丝、搭搭积木就行的问题,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脑力。后来,团队分析出原因可能是底部亚克力板在固定后有形变,导致上面安装的两根导轨间平行度不达标,经过多次的试验与优化后,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失败与尝试的经历,锻炼了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科创之路上,最让张钰炯感动与感恩的,是参与项目过程中结识的郭慧、贾九红、黄泽炀等老师。老师们不仅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给予了他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了他非常多的关心,甚至在后续的升学和选择上,3位老师都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建议和帮助。


做光和热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张钰炯始终不断提升、丰富自己,将自我价值扎根于祖国土壤之中。

在社会工作方面,张钰炯在班内担任生活委员、心理委员,疫情期间鼓励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他所在的宿舍奖学金和创新比赛也全寝覆盖;他还在学院长期担任学业帮扶小老师,辅导的课程涵盖工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并帮助期末答疑,连续两次获得校优秀学生称号和社会工作奖B等。此外,张钰炯还多次参加志愿服务和假期实践活动,如迎新志愿者、中共一大志愿者、“乡约”华理返校宣讲等。

这些丰富的实践经历让他认识到:“只有站在班级同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个人的优秀去促进集体的优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家,真正成为优秀的自我,做到‘多赢’。”

如今的张钰炯,已保研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在今后的研究生之旅中,他也将继续奋进、履践致远,向着成为人工智能或智能驾驶工程师的目标耕耘不辍。


承风骨亦有锋芒,有梦则刚,颂长歌无畏踏浪,初心不忘。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是张钰炯诠释的华理风采;将研究服务于社会,这是张钰炯展现的青年责任和担当。青春正当燃,奋斗正当时,愿张钰炯在青春的赛道上继续奔跑、超越愿每一位华理人,都能在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2-08-26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