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这支教授创新教育团队,深耕教学一线,将科研成果融进课堂教学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潘聪聪 董川峰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431

教授深耕教学一线,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支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团队,团队由9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组成,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中青年高水平教学团队。

他们来自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实验化学的教学第一线。2018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将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作为抓手,从教材教参编写到本科教学一线,从科研项目攻关到创新实验实践,从青年教师培养到服务国家战略,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使命。

深耕教学一线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学。”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刘洪来在华理化学学院工作了30多年,虽然在界面科学和分子热力学基础研究领域早就享誉中外,但从1985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96个学时,每周都花费两整天时间在离市区40公里的奉贤校区为本科生上课。

他所任教的“物理化学”被学生戏称为“魔鬼”课程,但他却做到了教学方法适当、结构合理、内容适度,让课堂不仅有抬头率,更有了点头率。

有刘洪来这样一位“队长”引领,团队也始终元气满满——每人每年平均完成约130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工作,做到真上课、上真课。

彭昌军教授曾一年完成了192学时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擅长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他,让知识在快乐的气氛中钻入学生脑子。

张文清教授负责了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以精细平和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她创造并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学习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团队成员的付出在学生们闪着星星的眼睛里得到了回应。

创新教育团队成员还都是化学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基地的带教老师,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摆凳子”“搭台子”,现已将10余名青年教师培养为学院骨干。

教学与科研一起抓

“科研与教学一起抓,两个拳头都要硬”,已是团队根深蒂固的观念。

多年坚持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彭昌军,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研究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研互动。

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将离子液体、双子表面活性剂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活动及毕业环节课题,大部分出自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重教学”以固其本,“强科研”以成其高。张文清介绍,团队在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同时,还坚持将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进行转化和移植,坚持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带入课堂、引入实验室。

迄今,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任务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近5年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从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炼课题30项/年,接纳学生70名/年;近5年来,指导200余名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团队成员经常面向社区开展各项活动,常年为附近的中学提供支持,协助中学完成化学实验室的建设。

张文清负责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率领学院的10余位知名教授,每年指导120余名高中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徐首红领衔与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小学生科创活动提供服务,每年两次为社区中小学生开设化学系列知识讲座,带领小朋友进行趣味化学小实验、小竞赛等活动,给孩子播下渴求知识、探索未来的种子。

教育团队还将国家一流课程“无机化学”先后共享给新疆喀什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形成了华理—石河子—喀什三校联动同步上课的模式。

源于热爱,始于情怀,忠于教育。“把课程教好,把学生带好,把科研做好,多出成果,就是我们团队最大的愿望。”刘洪来的话真诚而朴实,却道出了团队的师者初心。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潘聪聪 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static.zhoudaosh.com/CF2B706E8C4DDF74DA83B9B9B6A392347E2B57D21DDF50A7EC0F72F0313D5C29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