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如何打造一门最有“戏”的课?

——记外国语学院张之燕老师和她的“莎士比亚选读”课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张婷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2064

受访者供图

在华理有这样一门课,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观看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能聆听如意越剧团专业演员展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唱段;不仅可以自主表演莎士比亚剧作经典选段,还能听到授课老师唱起韵味十足的越剧《红楼梦》选段;不仅可以在戏剧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能在“2021莎剧新译翻译风采展示赛”上斩获特等奖……

图片说明:京剧、昆曲进课堂‍

这门堪称华东理工大学最有“戏”的课,是外国语学院张之燕副教授主讲的“莎士比亚选读”选修课。自2015年开设课程以来,张之燕就尝试用中西戏剧对话和交融的方式,带领学生“用文化传播中国,用戏曲沟通中西”。


跨界的英语老师

英语专业教师何以会将中国戏曲引入“莎士比亚选读”课堂?这与张之燕的教育经历密不可分。

图片说明:张之燕老师在莎士比亚故居照片

本科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方向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则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张之燕从中文系到英语系的“跨界”,凝结着她多年的努力。最终,她以对英语的执着和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关于莎士比亚研究的论文,敲开了通往埃克塞特大学读博的大门,开启了通往莎士比亚文学研究的道路。   

读博期间,张之燕意识到,英国学者对莎士比亚文学的研究之广、了解之深,中国学生难以比及,加之中国学生在语言功底上更是不足,于是,她另辟蹊径,以中国人的视角,对比研究莎士比亚和中国文学。   

2009年,伦敦莎士比亚大会上惊现河南梆子《约/束》。这让参会的张之燕满是惊喜。只身海外,却偶遇中国戏剧演出,这份亲切感怎不让人动容?虽然研究的是莎士比亚,但长达7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已经让中国文化深深地刻在了她的骨子里。这一次巧遇让她再次受到启发,更坚定了将莎士比亚和中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决心。

张之燕很快便进行了尝试。在2010年的莎士比亚故居参会宣读论文时,她就《哈姆雷特》中“墓园景”和《红楼梦》的“葬花吟”片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可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们,面对令人潸然泪下的“葬花吟”片段毫无触动,甚至不知道曹雪芹、不知道《红楼梦》。这令张之燕不禁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回国任教后,张之燕一边不断丰富“莎士比亚选读”的课堂,一边努力推进“中国戏曲进校园”。“没想过做个学者我能作多大贡献,但还是觉得能做一点是一点。”于是,从“莎士比亚在中国”到“莎士比亚在华理”,从“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到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她坚定地探索着这条道路。


绽放的莎剧课堂   

“莎士比亚选读”是一门面向外语学子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围绕莎士比亚的戏剧展开,张之燕希望学生不仅可以用英语侃侃而谈莎士比亚,还能用英语分析汤显祖的戏剧,用英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于是,她在课堂上不断加入中国元素,比如:莎剧版本对比研究、莎士比亚在中国、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   

将中国戏剧内容融入莎剧,则源于一次偶然的翻译工作。2016年,在莎士比亚和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张之燕受邀翻译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她带领本科学生葛军华、余孙文完成了翻译工作,其译文在爱丁堡艺术节上以字幕形式出现,并被英国莎士比亚协会收藏。自此之后,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成了“莎士比亚选读”课堂的“座上宾”。各届同学都有机会品鉴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英文译文,体味文学翻译的乐趣。

2020年,在学习了《习近平给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后,张之燕尝试以系列活动的形式将中国戏剧引入课堂,让中西戏剧在课堂上、在校园里擦出美丽的火花,也让课程思政在润物无声中萌芽、开花。  

图片说明:京剧、昆曲进课堂

这个系列活动共有3场。第一场由张之燕主讲,围绕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引导同学们将昆曲英译和莎士比亚的语言融合起来,用英语讲好中国戏曲故事。第二场则是“京剧、昆曲进课堂”,主讲者是第十二届全国高校京剧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翟一鑫同学。她结合京剧、昆曲、越剧、豫剧4个剧种,围绕戏曲服装和唱念做打等,解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还现场教授一些戏曲基本动作和京剧“梨花颂”。第三场是“越剧进课堂”,授课老师是“如意”越剧团的副团长嵇志颖和专业演员笪雪莹。两位演员不但讲解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唱腔和动作,还演绎了精彩片段。  

“听完中国越剧,再看英国莎剧,恍若进了另一个世界,正如莎士比亚笔下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语言文化艺术形式虽有差异,但人类本质的情感是共通的。”一名学生在朋友圈里写道。  


浸润的自信力量

结合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瘟疫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全民抗疫的精神,强调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角度分析亨利五世的形象;从种族平等角度来解读夏洛克;从真善美角度来剖析李尔王的3个女儿……如同春风化雨,张之燕在教学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图片说明:“莎士比亚选读”课堂戏剧表演

不仅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张之燕还结合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科研成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弘扬中国的正面形象。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中出现了2次Cataian,一般被指涉为中国人,但多位影响深远的学者都将其解读为“小偷”“骗子”形象。在授课时,张之燕结合其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论文My lady's Cataian:Cataian in Twelfth Night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等,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论证《第十二夜》里中国人形象的正面性,挑战权威,扭转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她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并指出西方意识形态里存在的偏见。

图片说明:张之燕老师(右二)和“大创”团队

课堂的浸润之外,张之燕将教学实践融入学生的“大创”、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中:结合“大创”,指导学生将课程中的表演、亮点等在新媒体平台推送,惠及更多学子和中西戏剧爱好者;举办2021“莎剧新译”风采展示赛,为学生英译中国戏曲提供锻炼的舞台;带领和指导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已有多篇鉴赏性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向世界讲好中国戏剧故事,驾驭语言的人必须首先有着对中国戏剧文化的真知灼见和自豪自信。深谙于此,张之燕在将戏曲引入课堂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剧场、博物馆,浸润到中国戏剧的艺术芬芳中,希望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戏剧的精髓,一方面,发挥语言优势,实现“语言学科服务社会”理念;另一方面,响应国家战略,向世界讲好中国戏剧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发布时间:2021-09-10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