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上海】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华理这支团队获“挑战杯”上海市赛特等奖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起草员   |摄影:   |编辑:   |浏览量:278

如何唤醒尘封的记忆,让现有古老建筑焕发活力是古建筑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刚刚在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得特等奖的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就找到一套可行的方案,拯救危在旦夕的闽南老建筑。

他们结合“互联网+文化遗产”战略,创新地采用数字化手段,用立体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式将古厝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推广与传播,以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鼓岭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形成了一套具有高可复制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古厝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我国古厝活化现状主要有“基数大,保护差”“形式多,效果差”这两大主要特点。超过三成的古厝保护状况差,超过六成的古厝面临着风蚀倾塌的可能性。

团队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作为世人焦点的高等级文化遗产,这些文保级别相对较低的文物所得到的资源倾注也相对较低,因此留给它们得到的保护和开发机会也更少。

5年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林轶南老师带领学生成立了“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目标是梳理一套不断复制的古厝活化方案,让古厝开口“说话”。

他们将鼓岭作为“拯救”对象,它是福州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的老建筑渐渐老去,被不断地风蚀。

5年来,学生们通过走访、调查、研究,总结了共计12万余字、406页、182张历史照片信息。组建联接中外的专业合作研究团队,目前已完成了深度研究报告,掌握了核心历史文化知识产权。

团队利用采集到的历史文字信息和原始物料信息,将其以数字手段进行整合、复刻,运用数字媒体立体还原复制了许多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及房屋内外部结构造型,并通过建模、构建立体投影的模式进行展示。

同时,团队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引入博物馆,通过3D建模实现展馆全景制作以及商品模型制作,将展馆1:1真实还原,打破实体展馆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馆功能,融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实现线上虚拟博物馆的展示,由线下的静态转向线上的动态,让传统的展馆焕发出新的生机。

团队还深入挖掘鼓岭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系统的反复斟酌与讨论分析,将学术科研成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构建沉浸式展示互动场所。团队不仅做到了对“老”和“古”的传承,更是做到了对“老”和“古”的创新。

团队自主研发了一个集历史文字信息、原始物料信息以及数字媒体信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设计线上互联网知识平台、移动端导览系统,以及线下复古生活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和游学课程体系,形成古厝文脉传递闭环。

现已在福州鼓岭落地,通过古厝说话“四步走”机制,将古厝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创意方式传承和推广。目前,完成的子项目包括榕厝寻踪自导系统(已取得软件著作权)、鼓岭山居博物馆内装展陈及在线解说、“鼓岭生活”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

在团队的努力下,2020年7-12月鼓岭的游客量同比增长31.9%,同时,平均每完成一座古厝的孵化即可带动当地10~25人就业。

如今,“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还在不断努力探索,致力于用“艺术”的力量赋能古厝,用“科技”的力量唤醒古厝,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21-05-13  | 作者:起草员
原文链接: https://static.zhoudaosh.com/C243D68DBE85A65450404F0CD78F87B54027F72AD15AE5551410828976F7AEA4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