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唤醒尘封的记忆,他们让老建筑开口“说话”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唐奇云 夏圣雪 王晶瑜   |摄影:   |编辑:   |浏览量:956

鼓岭是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的避暑胜地,位于鼓山北侧。距福州约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19世纪以后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许多在福州的商人和传教士的孩子出生在鼓岭,或曾在这里度过童年。他们与本地人共同生活,其中一些至今仍然能说福州话。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的建筑越来越少,鼓岭的故事逐渐被遗忘。如何让现有古老的建筑焕发活力,让重建的房子讲述过往的故事。近日摘得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希望找寻一套可行的方案。

梳理历史文化记忆,用技术赋能古厝

我国古厝活化现状主要有“基数大,保护差”“形式多,效果差”这两大主要特点。超过三成的古厝保护状况差,超过六成的古厝面临着风蚀倾塌的可能性。不同于作为世人焦点的高等级文化遗产,这些文保级别相对较低的文物所得到的资源倾注也相对较低,因此留给它们得到的保护和开发机会也随之更少。

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敬,在过去的5年时光里,华东理工大学古厝活化实验室的师生通过走访、调查、研究,总结了共计12万余字、406页、182张历史照片信息,组建联接中外的专业合作研究团队,目前已完成了深度研究报告,掌握了核心历史文化知识产权。他们本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联系地方政府、管委会、建立学校实践团队等,拉开了以设计行动让古厝开口“说话”的帷幕。

据介绍,团队利用采集到的历史文字信息和原始物料信息,将其以数字手段进行整合、复刻,运用数字媒体立体还原复制了许多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及房屋内外部结构造型,并通过建模、构建立体投影的模式进行展示。基于此,团队自主建立了一个集历史文字信息、原始物料信息以及数字媒体信息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

同时,团队对博物馆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通过3D建模实现展馆全景制作以及商品模型制作,将展馆1:1真实还原,打破实体展馆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馆功能,融合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实现线上虚拟博物馆的展示,由线下的静态转向线上的动态,让传统的展馆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结合“互联网+文化遗产”战略,创新地采用数字化手段,用立体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式将古厝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推广与传播,以鼓岭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进而形成了一套具有高可复制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科艺融合,让沉默的古建筑开口“说话”

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基于高效学术型研究的特点,深入挖掘鼓岭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系统的反复斟酌与讨论分析,将学术科研成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构建沉浸式展示互动场所。团队不仅做到了对“老”和“古”的传承,更是做到了对“老”和“古”的创新。

基于团队自主研发古厝历史信息数据库,设计线上互联网知识平台、移动端导览系统,以及线下复古生活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和游学课程体系,形成古厝文脉传递闭环。现已在福州鼓岭落地,通过古厝说话“四步走”机制,将古厝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创意方式传承和推广。目前,完成的子项目包括榕厝寻踪自导系统(已取得软件著作权)、鼓岭山居博物馆内装展陈及在线解说、“鼓岭生活”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在团队的努力下,2020年7—12月,鼓岭的游客量同比增长31.9%,同时,平均每完成一座古厝的孵化即可带动10—25人就业。

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秉持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的思路,基于景观考古学方法,持续挖掘遗产地历史文化信息,运用信息技术等技术,建立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将其中富有故事性的内容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文化遗产活化新路径。如今,“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还在努力探索,致力于用“艺术”的力量赋能古厝,用“科技”的力量唤醒古厝,让沉默的老建筑“开口说话”。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21-05-12  | 作者:唐奇云 夏圣雪 王晶瑜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210512/t20210512_525484297.shtml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