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沪上大学生超1/3读工科,院士专家建议这13万人工程教育都抓“绿色伦理”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徐瑞哲   |摄影:   |编辑:   |浏览量:529

工程建设一定要破坏绿色自然吗?工程师的底色就是“黑白灰”吗?

“绿色工程教育,融合了从生态文明到人文哲社的多学科知识和思维。”作为一位绿色化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钱旭红院士,15日在首届绿色工程教育暨未来工程师论坛上表示,“‘绿色’本身就是跨界,不跨界不可能真正做到绿色。”他坦言,当前工程人才,有逻辑思维的,不一定有形象思维;有批评思维的,不一定有创造思维——事实上,这四类思维缺一不可,“大学生要学,老师们也要学。”

【“世界工程日”促进可持续发展】

或许你未必知道,一个多月前的3月4日,是“世界工程日”;而世界工程日的“全称”,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王孙禺教授告诉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这一国际日,正是推动以工程解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工程日”的标志中,代表工程的齿轮围绕着带有经纬方格的地球,各个“色块格子”共含17种不同颜色,分别对应联合国的这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在实现“3060”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工程师也在行动。同在上月,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宣告成立。如今,中国不仅是工程师第一大国,也是工程教育第一大国。

在上海,超过1/3的大学生读的都是工科。来自上海市教委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沪就读的工科生达13.8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5%;攻读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达7.4万人,占研究生在校人数的34%。院士专家建议,这十多万人的工程教育都应加入“绿色伦理”。

【《工程伦理守则》以安全为重】

公众对某些工程的负面印象,往往因为安全事故造成。“其实,安全事故是有规律可循的,规范操作就能避免很多事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援引了美国杜邦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96%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我国研究结果则表明,85%的事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他认为,“经验告诉我们,安全风险是可控的。”

作为论坛主办方,中国化工学会面向会员单位和公众新发布了9条《工程伦理守则》。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都以生态安全、生命安全等为关键词。

比如守则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在履行职业职责时,把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绿色化工和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所从事的工作对当下以及未来人类健康、环境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高度负责。”

又如下一条,直指工程师职业道德与操守,防患于未然。“如果发现工作单位、客户等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求其从事的工作可能对公众等任何人群的安全、健康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应向上述组织或个人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拒绝可能造成上述不利影响的一切行为,如果发现重大安全或生态环境隐患,应及时向应急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绿色工程教育不少于 2 学时】

当前,“新工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应对挑战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以EHS(环境、健康、安全)为价值引领,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透露工科名校如何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卓越工程师新举措。

辛忠教授说,工程在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绿色工程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工科专业,乃至与工程相关的非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分享其育人思路,包括完善并融入绿色工程理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绿色工程人才的评价标准、设置绿色工程学位计划、开展绿色工程的微专业计划、编写绿色工程教育系列的教材、开展绿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华东理工大学正围绕各工科专业,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系统性地将绿色工程教育的内容嵌入若干门课,涵盖绿色工程教育有关的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道德与责任、环境生态等要素,且每门课程关于绿色工程教育的内容不少于 2 学时。学校启动专项建设推进绿色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课程案例库建设和实践案例库建设。截至目前,已开发建成60个用于绿色工程教育教学的案例,内容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21-04-15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58859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