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华理研支团为大山里的孩子插上科技的翅膀

稿件来源:团委   |作者:李承霖、包雷晶   |摄影:研支团   |编辑:亦枫   |浏览量:1730

研支团团委

2020年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对口服务云南省寻甸县,开展基础教育服务的第四个年头,28名志愿者在这片热土上接续服务,用青春播撒明天的希望,用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并为大山里的孩子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在基础教育服务时间外,自发成立科普服务队,致力于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包括开设机器人课堂、VR实践、科普实验室、科学游园会等兴趣活动,充分发挥理工科学校的专业特色,主动引入优质资源,让6000余名当地各族青少年从中受益,让“扶贫、扶智、扶志”同向发力,把科普服务打造成了华理研支团的品牌符号。


启智赋能,引领学生“创”造未来

研究生支教团结合华理对口援建青少年科技馆的契机,以UKIT机器人、VR等高科技设备为载体,面向服务地仁德一小、二小、四小等多所学校开设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特色体验课程,打造学生兴趣社团,累计授课超过150个课时,覆盖学生300余人,让欠发达地区的师生感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魅力。    

其中,“机器人综合实践课程”从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入手,根据2-6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定制了入门级、进阶级和竞赛级三种不同课程,使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机会体验到机器人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逻辑和工程思维,在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都有所提高。除了让学生亲自动手,理解基本的拼搭和连接外,课程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对机器人模型进行“二次创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寻甸县小学生唐兢宏就在这样的启发下,制作了“扫地机器人”,并且获得了昆明市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三等奖。研支团还从参与课程的学生中挑选对编程兴趣浓厚的部分成员组队参与了URC人工智能挑战赛,这也是寻甸县第一次参与此类赛事。

此外,在VR课程中,虚拟现实带来的全新体验让欠发达地区的师生也感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启发他们探索最新科学技术的好奇心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走出大山后反哺家乡的理想。


沪滇连线,搭建华理寻甸“同心桥”

5G直播、远程连线、科学实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支教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把上海和华理的优势资源引入寻甸,两千公里的距离变为了“一屏之隔”,让大山里的孩子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0距离”。    

意大利法拉蒂集团的无人巡逻机、陶氏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欧姆龙的AI乒乓球教练机器人、NACHI的跳舞机器人和运输机器人……这些第三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产品通过5G直播让寻甸的同学们耳目一新,结合现场华理“小叶子”的讲述和研支团成员的解说,一颗颗追寻科学逐梦未来的种子在当地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我要造出最先进的飞船,让我们中国人了解最多的宇宙知识”“我将来要发明更强大的机器人,帮全世界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我想自己设计一个污染处理器,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孩子们争先恐后描绘着心中最美好的未来。

为了展示科学实验的安全性,研支团还与化学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开展了联合支部活动,有着丰富实验经验和精湛实验技术的研究生们化身“安全小老师”,通过视频为孩子们讲述了安全实验的注意事项,并提供了防护服、护目镜等专业的防护用品和安全的实验器材与试剂。小苏打也生气、冶金大师、点水成冰、水果电池等14个实验涉及到了指示剂、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凝胶成型、溶解度变化、原电池反应等多种科学原理,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就能安全地学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


“输血”变“造血”,营造热爱科学的大环境

来到寻甸之后,研支团成员就发现当地教育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但在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师资源缺乏、教师队伍老龄化、学生创新意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学功能室特别是科学实验室利用率低等问题。于是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将科学普及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还利用暑期时间深入乡村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荣获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计划”最佳实践奖。

研支团打造了“课堂+体验+实践”的三位一体科普教育模式。将科普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类班会和主题教育,将延伸的科普内容汇入课本、融入课堂,利用华理捐赠的配套科学仪器,结合当地实际,带领同学们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探究。“有实验”“能动手”的科学课,一改当地重理论知识轻动手实践的科学教育模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在近期开展的科学游园会活动中,“小小科普员”们成为了校园里“最靓的仔”,这些小学生娴熟地操作着手里的实验,并且为观看的同学们讲述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直以来,研支团开展持续的“造血式”科普教育,摒弃只讲解不培训的“输血式”科普,培训出一支优秀的中小学生科普团队,可以完成基本的科普讲解工作。而这些“有兴趣”“有能力”“有信心”的中小学生科普团队也会将自己学到的科普知识带到自己学校,带给自己身边的同学,从而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在校内掀起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发布时间:2020-12-11
(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