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在沪召开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摄影:查建国   |编辑:   |浏览量:68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11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主办、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分别致辞。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主持开幕式,介绍文科处和相关文科院系对新文科的新设想,并作开场发言。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作闭幕式发言。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杜慧芳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展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对人文社会科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月初,教育部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创新发展文科教育,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当前,华东理工大学正在加紧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人文社科如何发展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的重要命题。首先,明确学校新文科的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其次,明确学校新文科的发展路径和举措,坚持融入主流,推进交叉融合。第三,进一步加强学校新文科发展的组织保障。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解超表示,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都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议题和理论需求,需要专家学者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华东理工大学充分依托相关学科优势,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在理工与文科、文科与文科等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贡献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主持开幕式并作开场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吴柏钧表示,学校一直在探索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问题,我们亟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个门类都应构建好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历史传承和演化;二是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变化,应明确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结构体系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三是作为理工科大学,应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才能做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科要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好交叉学科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作闭幕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在“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交叉融合学科发展报告”的主题发言时表示,在新的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议题,全球新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我们发展新的理论、方法,近期召开的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大会,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此,整个“十四五”人文社科的发展思路,希望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与新文科的人才培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对接国家地区的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聚焦特色研究领域,形成研究的新增长点,来打造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科品牌。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马铁驹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马铁驹认为,商学院的使命是连接商业与科技,培养“知行合一”的经营人才。他希望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商科的理论和知识外,还应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带来的机遇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希望他们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面对这样的使命,也要求商学院跟其他学科、学院进行交叉融合。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丁伟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院长丁伟表示,学院形成了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共识,学院的发展要遵循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同时学院的任务也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新文科人才的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学院也形成了新的发展规划,包含积极推进一流本科、申报博士点、加强科研团队、贯彻教育团队的新文科发展理念等等。学院的发展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一是设计要探索科技的前沿;二是满足消费升级;三是面向区域经济;四是面向国家战略。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宏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宏提出,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总体来说,将继续促进多学科的深入交叉融合,在翻译学科领域,希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语言服务业、出版业,建设大型的翻译实践基地,开展翻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在语言学方向,希望继续加强语言神经认知机制的研究,同时把研究的成果更好地运用在语言病理和语言矫治,探索语言研究和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领域的整合。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希望能够跳出传统的以审美为导向的文学研究,结合历史和社会,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昱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能力、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昱希望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期间,在学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深化交叉融合,促进未来发展。构建校内校外双循环平台,校内平台希望进一步深化和学校原有合作单位的共同研究。校外平台,希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使这两个平台双向融合,实现良性互动。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跃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跃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可以预测,在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以及美好生活的创新引领下,体育事业、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文化发展,将得到有力支撑。在新文科建设的驱动力下,学校开展以“健康华理、助力健康中国”的开创体育新局面的工作推进目标,主要是从体育+交叉学科的创新中,利用学校理工科的优势,创建生态平衡。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仕菊提出,希望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统领,以党建二级学科为平台,整合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学院的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党建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同时研究生态治理等现实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作学院新文科发展报告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认为,所谓的新文科,是新的社会科学,我们把它总结为有思想的数据科学和有价值观的行动科学。在中国办任何的社会科学,不仅要有行动,并且我们的行动是有价值观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工作发展的重点是推动社会工作在全国的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大会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在下午的圆桌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路径与展望议题进行探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作专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走向跨学科和交叉融合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处长吴苏贵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处长吴苏贵认为,要在三个方面加强融合才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壮大,一是人文社科研究中各门类的融合,二是不同研究维度的融合,三是不同话语体系的融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说,新文科建设要适应新的变局,适应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学科的融合,同时学术研究还要与国家战略新格局紧密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表示,新文科建设对人文社科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任刘淑妍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主任刘淑妍认为,新文科发展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与国家战略相对接,打造独特的文科品牌。

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表示,新文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创新,而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统化学科建设。其一是强化面对现实的问题导向;其二是强化文科引领的交叉协同;其三应该强化新文科、新基建的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表示,新文科的交叉属性需要更多提前的谋划、前瞻性的判断,还有学校的顶层设计。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认为,交叉融合是学术研究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人文社科领域要切实发掘新的增长点和未来发展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利荣作专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崔利荣表示,交叉融合即专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人才也需要通过融合的方式培养。

王慧锋在闭幕发言中总结到,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为今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我们要主动作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科带头人应及时捕捉先进思想,开展交流合作,搭建好平台。华东理工大学将全力支持相关工作,努力把学校新文科建设得更好。

参加“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原文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20-11-25  | 作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kxk/kxkyc/202011/t20201125_5221382.shtml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