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年报》从“上海首发”到“上海模式”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陈嘉音   |摄影:   |编辑:   |浏览量:572

青少年是家庭的核心,是国家的未来。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群力群策,也离不开上海青少年社工工作的付出与努力。11月19日,由上海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团市委、市民政局、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指导,市社会工作者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和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主办的第五届上海青少年社工节在世博博物馆WE剧场顺利举行,活动由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提供特别支持。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嘉音

发现精准化、服务及时化

驱散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阴霾”

“作弊被抓之后怎么办”“不敢和同班同学交流说话”……在一款名交“解忧暖心喵”的APP上,几篇写满青春感言与困惑的互动文章高居榜首,引起了平台上大多数青少年的共鸣。这些“热门文章”往往诞生于一群遇到挫折的青少年,而扫除这些青少年“心中阴霾”的,正是平台背后的上海洄澜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项目主管汪宏结介绍,仅仅是2020年1-6月,也就是今年疫情最严重的这段时间,使用平台相关服务的达到了80080人次,目前已累积超过25万的青少年用户。收件数量已经累积了25483件,意味着每天有近50位青少年发来求助信件。

“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巨大的心理需求。”结合多年的青少年社区服务经验和青少年走访调研的数据,社工们发现,青少年最大的痛苦在于“无处释放”。

“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这一方面是一个纯净的表达空间,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鼓励交流、互动支持的正向交流社区。”

其实,像上海洄澜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上海还有很多。

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是2007年7月3日注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范围主要是对药物滥用人员、涉邪人员及6至35周岁的重点青少年群体,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帮教服务,同时拓展其他社区帮助服务工作。作为一家综合性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禁毒、青少年社工服务力量,为浦东辖区内6-18周岁特殊家庭未成年子女提供无缝衔接服务,从而做到发现精准化,服务及时化。

志愿者虞严巍就曾是一名受助者。在社工节现场,他分享了自己从人生迷茫中回归正途的蜕变经历。他非常喜爱戏剧,经常参与戏剧社活动。“我如今的目标是以戏剧活动的形式感染身边的青少年,帮助他们将‘英雄梦’转化为勇于追梦的实际行动。”虞严巍说。

入户开展调查、传递城市温度

疫情期间逆境前行传递关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变得与众不同。“出人出力上前线,隔离病毒不隔爱”是上海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抗击疫情的响亮口号,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专业价值观。他们关心每一个因疫情而受困的青少年,“青春战役希望同行”万名困难青少年帮扶行动传递的是人民城市的温度。

在现场,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王珮珺就青少年社工在今年抗击疫情过程中的事迹进行演讲。疫情发生后,大量的社工既要战斗在防疫一线,还要帮助社区青少年、困境儿童。当时疫情并不明朗,走入居民区,开展入户调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社工们义无反顾,没有退缩。

据悉,在团市委组织的“青春战疫,希望同行”项目中,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共为18670名困境青少年发放帮扶补贴933.5万元,为370名困境青少年提供智能手机、上网卡,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全市困境青少年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在这充满挑战的一年,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工作能级正在不断提高。”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主任、市社工协会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建军表示。

活动当天,为青少年社工提供服务和场域支持的波克基金会负责人为“波克益扬社工驿站”揭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社会工作组织负责人为长三角青少年社工联盟签约,活动还启动了上海市青少年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联盟。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宏,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田赛男为上海杰出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颁奖;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上官剑为上海杰出青少年社工颁奖。

联动长三角资源与信息

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

作为本届上海青少年社工节的亮点,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青少年社工机构成立了长三角青少年社工联盟。

在现场,社工联盟发出倡议建立长三角社工服务转介机制,通过信息共享,由长三角区域内的青少年社工开展协同干预、重点跟进,降低违警触法未成年人失管、再犯的风险;联合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调查研究,不断积累长三角青少年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成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体系;建立长三角青少年社会工作定期协商机制,加强长三角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定期工作协商。

今年9月份以来,青少年社工节还在浦东、徐汇、普陀等区举办分会场活动。通过项目路演的形式,主办方为社工机构、企业、基金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同时,借助全媒体宣传展示了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整体风貌,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创新和实务提升,推动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长三角资源联动下,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为上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一路成长

从“上海首发”到“上海模式”

18年前,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上海的先行先试,开启了国内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进程,目前全市共有青少年社工近5000名。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认为,以今天的观点看,这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创新举措,是社会工作中国实践的具体形态,是社会工作上海模式的表现形式。”

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群力群策。在他看来,在“上海模式”中,政府官员、高校教师、社会工作机构、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协会、志愿者成为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行动者。不同类型的行动者分别在知识传播、实践推进、组织建设和政策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也正在催生新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广大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是模式建构的实践基础,社会工作管理者、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理论自觉正在跨越引用学习阶段,进入知识生产的新阶段。

据悉,今年10月1日,由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等多家单位共同起草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已开始实施,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必将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与法治化。

成熟、定型和创新,这是未来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蓝图。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20-11-20  | 作者:陈嘉音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11/20/content_111784.html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