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跨越2000公里山河,他们只为给山区孩子送去科学与梦想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臧莺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442

1991年,曾有一张“我要上学”的照片风靡全中国,照片中小女孩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时至今日,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201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但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在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就仍有许多双“渴望的眼睛”。

也正是从2017年起,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3届、共计21名学生陆续走进云南寻甸,用科学和人文知识、用上海与华理的优质资源,在教育扶智脱贫攻坚的前沿一线,贡献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课堂内外播撒科学种子

“青少年科技创新启蒙在寻甸绝不能落下!”华理的理工科研究生们素质过硬,专业优势鲜明,他们说干就干,精心设计了

科普与创新实践课程。虚拟现实技术(VR)、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相继开设到寻甸的3所小学里,深受当地孩子们的喜爱。

仁德小学六年级学生唐兢宏就是机器人课堂上的一员。一次意外划破手指,让他发现清理玻璃碎渣有很大的危险性,于是他利用所学知识,用机器人套件拼接出了一个玻璃碎渣清洁器,在此基础上,还改进制作了创新作品“垃圾克星”机器人。虽然想法、原理都很简单,技术上还有些稚嫩,但这颗创新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让华理的“小老师们”备受鼓舞。

日常课堂之外,华理的“小老师们”也在科普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每周到寻甸县青少年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已为上千人次的青少年和家长提供服务;利用社团活动课、自习时间等进行科普,培养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助力寻甸首次参加URC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挑战赛……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由华理援建的寻甸科技馆虚拟现实(VR)科普工作站即将落成,今后,支教团的科技创新科普又多了一个“大本营”。

“希望能在寻甸成立一支青少年小小科普员队伍,让他们带动身边人,都参与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来,感召更多人走近科学、启发智能,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裂变式的发展。”华理化学学院学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承霖说。

整合资源打造“口语良师”

听不懂、不敢说,就连学习字母都要靠“图形记忆”,寻甸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明显不足,“听、说、读”都是短板。这是华理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沈佳欢在仁德四小进行英语教学时的发现。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沈佳欢和当地老师一起组织了英语角和英语晨读,加强了学生们“读”和“说”的教学与训练。但是,在“听”方面,师生们依然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沈佳欢表示,平时学生的听力练习大多是老师在网上找的音频资料,不仅缺乏系统性,内容也不够规范,难易程度也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基于这样的情况,华理研究生支教团联系学校,邀请本校外语学院的优秀学生通过专业录音设备,为寻甸的孩子们“定制”了一系列听力训练材料,并用规范化发音和流程,为仁德四小的学生录制了一份期中考试听力试题音频。

仁德四小三年级学生马柠希是使用这套听力材料的250余名学生之一,她在完成考试后对支教团成员说:“这次听力好清楚,老师的发音真好听,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英语,将来交到全世界的朋友,让他们都来寻甸和我一起玩。”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了支教团很大的信心,成员们打算结合英语教学和学生需要,将小学阶段的重点词句全部实现音频化处理,让“口语老师”能够时刻在寻甸学生身边发挥作用。

开设“云直播” 时空无阻续关爱

即便华理支教团成员们返回了上海,寻甸那些“渴望的眼睛”也已成为他们心尖上的牵挂。上海和华理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多,还可以再为寻甸的孩子们输送哪些养分?是否也可以试试远程教学?在不断思考和探讨中,“云支教”视频连线直播课程就这样开始了。

生命价值培养、学习动力激励、化学知识讲堂、金融知识介绍、安全常识教育……寻甸的孩子们都特别期待“上海课”。“老师,什么时候能再和上海的老师一起上课啊?”每次课刚结束,孩子们就开始追问下次的上课时间。李承霖深切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渴望之情,他表示:“我们还想尝试利用新媒体技术,把在寻甸难以完成的科学实验,利用视频录播或直播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孩子从中汲取知识。”

今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定赴寻甸支教和正常开学的计划,但华理研究生支教团仍然十分记挂寻甸的孩子们,他们密切关注各类网络在线课程和教育资源,于原定开学日为当地学生开设线上直播课。直播课上,华理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崔然、团员方宏龙分别结合自身专业,为孩子们专门讲解了防疫知识。

寒假因疫情而延长,敬业的华理“小老师”们为此也进行了精心策划,让“云支教”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除了课业辅导外,他们组织孩子们创作手抄报、做手工、写书法、画画,让他们在家也能有趣味活动。华理支教团成员还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编程软件制作一些小游戏,其中的“病毒大战疫”还让孩子们增长了防疫知识。成员们每天分享防疫知识,让孩子们明白如何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他们还讲述一线医护人员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与付出。

“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你们辛苦了!”“白衣天使们不顾危险,勇敢地前往最危险的地方!”“你们是最可爱的人!”在孩子们制作的手抄报和写给武汉医护人员、武汉小朋友的信里,一片片真情流露出来,显得格外真切。

点燃成才梦 扶“智”更扶“志”

“我想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赚钱比读书更实在。”四年级学生小马的“人生规划”曾让崔然感到震惊。在崔然看来,寻甸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非常不错,但学生对未来却普遍感到迷茫。

小马是让崔然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在一次以‘20年后的自己’为主题的绘画课上,所有学生都埋头画画,只有一个孩子不时地抬头看我,当我靠近时,他就用书本盖住习作。在我的百般劝说下,他终于愿意展示他的画——画面中间是一个小土包,上面立着几只乌鸦,一块歪斜的墓碑插在上面,墓碑上写着他的名字。”这令崔然感到愕然,也使支教团产生了新的思考——孩子们应当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意识到自己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并且为之努力。

由此,支教团创设了“学生、教师、家庭”三维度支教模式,为当地100余名教师带去了办公软件操作及教学资料检索服务,为当地家长带去了“亲职课堂”。他们还发起“醒狮行动”青少年启志增能定制化公益项目,通过线下系列主题活动课和线上常态化互动结对,引导孩子们观世界、爱家乡,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乡土认同。经过1年的增能培育,小马改变了离校打工的念头,决定上高中、考大学!在支教团的引导下,还有很多和小马一样的孩子,看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中国已举办了两届进博会,但对于寻甸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名词仍然非常陌生。进博会是什么?有哪些有趣的东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上海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吴怡通过“云支教”为寻甸的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在进博会上的所见、所感、所思。这堂特别的课,燃起了仁德二小六年级学生桂腾友的梦想:“老师,我也想去进博会看看,我将来也要去上海上大学,也要去当一名‘小叶子’。”

什么样的青春最美丽?或许就是像华理研究生支教团的21名学子以及未来更多同行者的青春一样,不虚度、不辜负,用一些温暖的光照亮寻甸孩子们的未来,让世界不起眼的一隅焕发出更多光彩。

原文来源: 第一教育  |  发表时间:2020-07-20  | 作者:臧莺
原文链接: 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3121001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4日